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1, 2025的文章

美國神學家尼布爾的《平靜禱文》

圖片
願上帝賜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願上帝賜我勇氣,改變我能夠改變的事;願上帝賜我智慧,能明辨這兩者的差異。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這是美國神學家雷恩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的《平靜禱文》(Serenity Prayer)。這段簡潔有力的禱詞,不僅廣為流傳,更成為無數人面對困境時的精神支柱。     尼布爾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神學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深具洞察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出身德裔移民家庭,早年就讀於耶魯大學神學院。畢業之後,在工業城市底特律牧會長達十三年,親身見證工人階級的貧困與資本主義者的不公不義,這段經歷深刻塑造了他對社會正義的關懷與神學立場。     (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     1928年,尼布爾加入紐約聯合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任教,並成為該校最具聲望的教授之一。他的神學思想融合基督信仰、政治現實與倫理哲學,發展出所謂的「基督教現實主義」(Christian Realism)。他反對理想化的人性觀,強調罪與自我欺騙在人類歷史中的根深蒂固;同時,他主張基督徒不能脫離現實,而應積極參與社會,追求正義、對抗壓迫。     《平靜禱文》正是尼布爾神學思想的濃縮。它的核心理念在於:人生充滿可控及不可控的因素,而真正的智慧,是清晰辨識二者的界線。接受無法改變的,是一種謙卑;勇於改變能改變的,是一種責任;而能夠判斷何者該接受、何者該行動,則是智慧的體現。     這段禱文之所以流傳至今,不僅因其語句優美,更因其蘊含深刻的存在哲學。它並不只是個人靈修的話語,而是一種實踐性的倫理指南。面對現實世界的不公、暴力、壓迫、種族歧視等種種結構性問題,這段禱詞提醒我們:有些惡是不能妥協的,我們必須有勇氣去改變與對抗;但同時,也要認清...

《天才地理學》:解構天才誕生的環境密碼

圖片
  埃里克·韋納(Eric Weiner)是當代最具洞察力的文化觀察家之一,他不僅身任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資深國際特派記者,更是一位擅長以幽默筆觸探討嚴肅主題的暢銷作家。擁有超過二十年駐外報導經驗,足跡遍布全球三十餘國,從戰火紛飛的中東到神秘的喜馬拉雅山區,這些豐富的跨文化體驗,使他的寫作擁有極為獨特的視角。     韋納的作品常見於《紐約時報雜誌》、《大西洋月刊》等頂級媒體。其寫作特色在於能將深刻的社會觀察轉化為平易近人的敘事。曾於2009年獲得史丹佛大學奈特新聞學者獎(Knight Journalism Fellowship),標誌著學術界對其新聞專業成就的高度認可。在此之前,他早已憑藉The Geography of Bliss: One Grump's Search for the Happiest Places in the World)(暫譯為《幸福地理: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尋找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一書,躋身《紐約時報》暢銷作家之列。    至於《天才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Genius)出版於2016年,(中文本秦尊璐翻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年11月出版)是韋納繼幸福主題後又一力作。這本書代表他寫作風格的成熟轉變,也就是將旅行文學、歷史考察與社會心理學研究完美融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知識探索體裁。    本書核心內容簡介    韋納在《天才地理學》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天才溯源之旅,他為讀者精心挑選人類歷史七個最具代表性的「天才爆發期」,並且進行深入研究,分別是: 1. 古雅典(西元前5世紀):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希羅多德等大師的搖籃。 2. 宋代杭州(西元10-13世紀):孕育了沈括、蘇軾等科學藝術全才的東方智慧中心。 3. 佛羅倫斯(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伽利略等藝術科學奇才的誕生地。 4. 愛丁堡(18世紀):亞當·斯密、大衛·休謨等啟蒙思想家的根據地。 5. 加爾各答(19世紀末):泰戈爾、薩蒂亞吉特·雷伊等文學藝術大師的靈感源泉。 6. 維也納(1900年前後):佛洛伊德、維根斯坦、克里姆特等心理學與藝術先驅的聚集地。 7. 矽谷(當代):當代賈伯斯、祖克柏等科技創新者的聖地...

漫談古錢幣

圖片
    中國古錢幣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其形制、工藝、文字與圖案都很有可觀,不僅體現各時代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也反映當時的審美與價值觀。古錢幣不僅具有投資價值,更是研究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對錢幣的觀察與分析,收藏者可以深入理解中國經濟史的發展脈絡,體會歷代匠人精湛的鑄造技藝,並享受探索與發現的樂趣。     中國古錢幣的發展與當時的政治與經濟情勢密不可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根據自身需求鑄造不同形制的貨幣,如布幣、刀幣、圜錢與蟻鼻錢等,形制各異。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半兩錢,奠定了中國貨幣統一的基礎。    此後,各朝代依據自身經濟發展需求推行不同貨幣政策,例如漢代的五銖錢使用長達七百年,唐代的「開元通寶」確立了「通寶」作為錢幣名稱的傳統。圓形方孔錢逐漸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主流形制,直至清末被機制貨幣取代。     中國古錢幣可依材質、形制和用途分類。銅錢是最常見的流通貨幣,鐵錢是部分地區因銅料短缺而使用,金銀幣則主要用於皇室賞賜或特定交易。形制上,包括圓形方孔錢、布幣、刀幣、蟻鼻錢和圓形圓孔錢。用途上分為流通貨幣、紀念幣和賞賜幣。     圓形方孔錢的發展始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秦始皇統一後推行,使其成為第一種全國通用貨幣。漢代改為五銖錢,此後,隋唐時期推行開元通寶,宋元明清期間錢幣鑄造技術日益成熟,直至清末,逐漸被機器制作之銅元、銀元等現代貨幣取代。     收藏與鑑賞古錢幣需注意錢文與圖案的藝術價值,以及鑄造工藝的精細度和版別。影響市場價值的因素包括稀有度、品相和市場需求。鑑定與辨偽時,建議透過專業機構,並注意觀察錢幣材質、字體與銹色。    收藏者應保持長期投資的心態,注重文化興趣,並遵守法律規範,確保合法來源。中國古錢幣不僅是交易工具,更是歷史文化的見證。透過收藏與鑑賞,我們能增進對歷史的理解,體會藝術與工藝之美,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與收穫。     以下是一些關於中國古代錢幣的辭典和專書: 1·李慎之《中國古代錢幣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王炳南《中國古代錢幣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值得關注的幾個動物隱喻

圖片
語言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隱喻更賦予生動和具象的力量。所謂「隱喻」就是「以此喻彼」,使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成為可以感知的對象。認知語言學家普遍認為:「隱喻是認識世界的工具」,而其中,動物隱喻又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些隱喻不僅反映人類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更將自身經驗和情感投射到物象之上。     動物隱喻在各文化體系都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神話和民間故事,動物常被賦予各種象徵意義。在中國文化傳統,龍象徵權力和神秘,而虎則代表勇氣和力量。在西方文化傳統,狐狸被視為狡猾的象徵,貓頭鷹則象徵智慧和知識。     在中文的語境,動物隱喻更是無處不在。除了龍鳳最具象徵的代表性,此外,馬象徵速度和力量,常見於成語如「馬到成功」;什麼「雞鳴狗盜」、「蛇鼠一窩」、「鳳毛麟角」等等,都還活躍在現代人的口語中。 在西方的語境,動物也被廣泛用作隱喻。比如獅子象徵勇氣和王者風範,老鷹象徵自由和高瞻遠矚。狗一向被視為忠誠的象徵,豬則常被用來形容懶惰和貪婪。    可知在現代的語境中,動物隱喻依舊充滿活力,並且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演變。例如,互聯網時代的「網絡老虎」,用來形容那些在網絡上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科技鯊魚」,則形容那些在科技領域競爭激烈的公司或個人。     除了大家熟稔的「灰犀牛」和「黑天鵝」這兩個著名的隱喻用於描述不可測或被忽視的事件外,其實還有不少動物隱喻用來表述一些全新的概念與現象。    1. 白象(White Elephant),意謂昂貴但沒有實際價值的資產或計劃,暗示某些看似宏大的事物實際上可能成為負擔。     2. 綠天鵝(Green Swan),用於描述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系統性風險或金融危機,這類事件的發生可能性雖低,但影響深遠且難以量化。     3. 黑犀牛(Black Rhino),由於「灰犀牛」的概念已被熟知,有時「黑犀牛」會用來指代那些人們可能未曾注意到的高衝擊風險事件。     4. 藍海豚(Blue Dolphin),意謂雖不常見,但有時用來形容藍海策略中的創新機遇或者充滿希望的未來發展。     5. 紅鯡魚(Red Herring),指會分散注意力的假議題或誘導錯誤的...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簡介

圖片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成書於光緒十五年(1889),是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這部書的誕生,有著豐富的時代背景與個人思想根源。康氏早在光緒五年(1879)便開始構思,歷經十年增訂,最終定稿於變法挫敗後。彼時,第一次上書光緒帝未果的康有為,正積極尋求以文化改革隱喻政治維新,而書法,成為他寄託理想的場域。    他所提倡的碑學運動,既是對傳統帖學的挑戰,也象徵著對積弊沉痾的制度體制的批判。他承繼了阮元《北碑南帖論》與包世臣《藝舟雙楫》的論旨,卻更進一步,將碑學理論系統化、激進化,試圖推動一場文化革命。     《廣藝舟雙楫》全書分六卷二十七章,其內容可分為三大體系。首先是書學史觀,康有為提出著名的「尊碑貶帖」論調,主張「碑學可興,帖學可廢」,並以公羊學「通三統」之說,構建書法演變的歷史階段──周秦為「統系」,以篆籀為主;漢魏為「主統」,以隸楷為主;唐宋為「偏統」,則衰微於帖學之中。這種進化論式的解釋方式,前所未有,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     其次,在技法體系上,他建立了碑學的審美與操作標準。他提出「十美」說,如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中實等,並列舉「十六宗」碑刻範例,如《爨龍顏碑》《石門銘》等,作為學習典範。他對執筆法的闡述繼承並發展包世臣之說,強調用筆中鋒、力量平鋪,對後來的書法教學有深遠影響。     第三是批評系統,他首創將歷代書家分為「神品」「妙品」等九等,並大膽貶抑董其昌、趙孟頫等帖學巨擘。他對《蘭亭序》的真偽持懷疑態度,認為是唐人摹本,這一觀點部分來自當時北碑真偽學的討論,但現今學界多持保留態度。     在理論創新上,康有為不僅首次系統運用進化論解析書法史,還引入南北分派的地理學說,將北碑南帖之爭置於更廣闊的文化格局中。他的審美範式實現了由“柔媚”向「雄強」的轉移,尤其對北魏碑刻的重新發現,為晚清書壇注入全新視野。同時,他從執筆、用筆到結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碑學實踐體系,可謂重新建構書法技術論述的框架。     《廣藝舟雙楫》的出版,引發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它點燃了晚清與民初的碑學創作高潮,啟發了于右任、沈曾植等書法大家,也推動了金石學由考證走向藝術實踐。當然,康氏之說亦引發不少爭議,...

逃逸與回歸:《西伯利亞森林》的孤獨書寫與精神省思

圖片
    在家觀賞了2016 年就已上映的法國電影《西伯利亞森林》(Dans les forêts de Sibérie)。這是由薩菲·內布(Safy Nebbou)執導,改編自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於 2011 年出版的隨筆作品《森林的書》(Dans les forêts de Sibérie),成為結合真實經驗與哲理沉思之作。    影片以極簡敘事與西伯利亞的壯闊景觀,呈現了現代人對自然的渴望與對自我本源的尋索,既為逃逸,亦是某種層次的回歸。     影片主角──一位生活於巴黎的法國男子──選擇離開都市文明,遠赴貝加爾湖畔的西伯利亞森林,在冰雪封閉的木屋中獨居半年。他逃離喧囂,也逃避自身內心的斷裂,企圖以自然的靜默對抗精神的躁動。     但這並非一場觀光式的壯遊,而是一場生存挑戰──從物資匱乏的生活到隨時可能遭遇野獸攻擊的危機,生命在寒冷與寂靜中被赤裸裸地還原為最原始的狀態。     然而,影片並不止於「荒野生存」之類的敘述。劇情在男主角與一名逃亡的俄國人意外相遇後,轉入另一個更為深刻的層面。兩人由互不信任走向相互理解,友誼如同森林中冉冉升起的一縷冰煙,縈繞在孤絕的環境中,點亮了人類特有的溫度。這段友誼,不僅是肉體上的援助,更是靈魂深處的互相扶持,使主角最終獲得某種形式的救贖與回復清明。     影片主題圍繞「自然與孤獨」、「現代人的精神困境」以及「自然的療癒能力」這三方面,在這個高度城市化、資訊過載的世代,人的自我被不斷消解與分散,而《西伯利亞森林》則提醒我們,進入自然、進入孤絶,方能重新碰觸內在真正的自我。     影片不斷以靜觀式的鏡頭捕捉湖面的結冰、風雪中的松林,構建出一種既粗獷又詩意的視覺語言,使觀者幾乎能感受到冷冽空氣的刺骨與孤獨時間的拉長。      導演內布與共同編劇大衛·奧爾霍芬(David Oelhoffen)在改編過程中,删繁就簡,保留原書中對自然與人心的哲學沉思。西爾萬·泰松的原著書寫風格冷靜內斂,將荒野生活視為一種「靜觀的實踐」,書...

李建崑的部落格開張了

圖片
我是經歷更新的文字創作者,對於各知識領域都懷有熱情,願意與時俱進,與文友携手同行,朝內容有價的層級推進。唐代文學及中國文學史之教學研究,曾是職業與志業。喜愛體驗生命、反思世道,發而為文,實現寫作理想。 我 曾在Vocus、Matters、UDN、PotatoMedia及英文平台Tangled發文,由於慵懶,一直是佛系經營。直到PotatoMedia関台之後才發現:數位寫作有其脆弱性,作者的精力也有限度,宜傾全力在比較可靠的平台發文。 我將設置11個類型,分類撰寫貼文。分別是:「學院宮牆」(學術生活之回顧)、「藝林擷英」(藝術欣賞的心得)、「貓咪紀事」(寵物互動之雜記)、「浮生漫錄」(日常生活的瑣談)、「影像紀事」(相片影音的記錄)、「靜思筆記」(哲理思維的心得)、「曠野活泉」(讀經禱告的感悟)、「悅讀古典」(古典文學的講述)、「書評書序」(閱讀新書的記錄)、「現代文薈」(純文學創作)、「數位生活」(數位工具的使用)。 這大致涵蓋我個人的學思領域及生活範圍。好友們或許已看到我的寫作屬性及寫作格調,我慶幸能在網上結交多位氣味相投的好友,大家惺惺相惜,彼此扶持,​共同發展文字寫作理想,這是我任教多年所未曾有的快慰! 我算是上一代的文人,或者説,是個經過更新、也願意謙卑學習新事物的資深作者,我堅持寫些「讀來有益」的作品。 貼文皆為原創,如能獲得您的青睞,特別感到開心!敬請多加瀏覽、分享、贊助、批評、訂閱、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