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3, 2025的文章

台中公園,半世紀的老朋友

圖片
    您有多久沒來台中了?對外地遊客來說,台中公園幾乎是必訪之地;而對我這個移居台中半世紀的「新」住民來說,這座老公園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雖然我是台北人,但自從來到台中唸大學、落地生根。而這座始建於1903年的公園,至今仍是我最常走走逛逛、沉思小憩的地方。      (湖心亭.李建崑攝影)     台中公園佔地約十萬八千多平方公尺,中央那片靜謐湖面,約一萬三千多平方公尺,是許多人記憶裡划船的場所。湖心亭就像是這座公園的靈魂標誌,倒映在湖面上,美得恰到好處。公園裡還有不少景點:望月台、更樓、砲台山、抗日勝利紀念碑……每一處都藏著歷史的氣息。      (李建崑攝影)      走在公園邊緣,一側是昔日台中主要藝術活動場地——中興堂;另一側則是思恩堂教會,這可是台中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堂之一。從前我只是路過看看,從沒真正走進去過。直到2024年4月,我正式加入思恩堂,開始穩定聚會。對我而言,那不僅是一個信仰歸屬的開始,更像是人生旅途中,悄然開啟的另一扇窗。     (台中思恩堂.李建崑攝影)     最讓人著迷的,還是那座砲台山,也叫「大墩」。相傳清康熙年間,總兵藍廷珍曾在此架設火砲,平定朱一貴事件。1895年日軍入侵,台人也曾在這裡設砲抵抗。更有耆老說,砲台山是清領時期對抗原住民的重要軍事據點。台中古稱「大墩」,或許正因如此。      (李建崑攝影)       我和台中公園的緣分,從大學時代就已經開始了。記得剛開學第一週,我便和系上一位來自台北的女生夜遊這座公園。同鄉的親切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們邊划船邊聊天,「促進促進」感情嘛。不料在換位置時,她一個不穩跌進水裡——成了我學生時代最難忘的一場「悲劇」。後來她畢業進入政界,成了時為行政院長連戰的重要幕僚,與連夫人方瑀也是閨中密友。命運的轉折總讓人嘆息,也感慨萬千。    服完兵役後我就留在學校任教,多年來,每逢新生入學,我總愛帶著導生們到台中公園走一走、聊聊天,順便介紹一下台...

悅讀唐詩|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九》的時光辯證

圖片
邊讓今朝憶蔡邕,無心裁曲臥春風。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九)     李賀這首短詩猶如一枚時光膠囊,將「歷史記憶」、「當下體驗」及「未來想像」壓縮在短短28個字之中。從表面的文字來看,詩人似在表達一種隱逸情懷,但細讀之下,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著更為複雜的時光辯證。    然則,「記憶」又是如何塑造當下?「當下」又如何重構記憶?而「未來」又如何在兩者的交織中被想像和籌劃?且容我細説分明。     首句將兩位歷史人物拉開記憶的帷幕:「邊讓今朝憶蔡邕」。邊讓,是東漢末名士,以才辯著稱;蔡邕,則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兩人都是東漢文化史的重要人物。    李賀在此並非單純用典,而是為我們構建一個記憶的場景:由邊讓去「回憶」蔡邕。這種記憶的嵌套結構,暗示詩人自身與歷史的關係。李賀試圖通過邊讓的眼睛去回望蔡邕,正如我們通過李賀的文字回顧歷史;記憶從來就不是透明的介質,何況又透過折射的光束,所以,每一次的回憶,都經歷一次「創造性的重構」(創憶)。    次句「無心裁曲臥春風」,轉入詩人當下的體驗,卻仍帶著記憶的餘韻。「無心裁曲」隱含對蔡邕音樂才華的呼應(按:蔡邕精通音律,曾創製「焦尾琴」)。至於「臥春風」三字,則勾勒出一幅看似閒適的即時畫面。     這種記憶與當下的交織,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歷史人物的才華橫溢反襯出詩人此刻的「無心」,而春風中的慵懶姿態,又消解了歷史記憶的沉重。     李賀在此展現了他處理時間意識的巧妙方式:不是線性敘述過去與現在,而是使其相互交相滲透,形成一種立體的時空。     本詩的後半,轉向空間意象與未來想像:「舍南有竹堪書字,老去溪頭作釣翁。」謂:南邊的竹子可以書寫文字,暗示著詩人與文學傳統的延續關係;而「老去溪頭作釣翁」則是對未來自我的投射。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未來想像同樣建立在歷史記憶的基礎上—「釣翁」意象明顯呼應了嚴子陵等歷史隱逸人物。     李賀詩中的「未來」,不是憑空創造,而是從歷史記憶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可能的形態。     從全詩的結構可以看到李賀是如何巧妙運用時空轉換的技巧:從歷史記憶(邊讓憶蔡邕)到當下體...

電影《隔壁的房間》:友情和生死主題

圖片
    上星期五在台中市全球影城觀賞一部深刻動人的電影:《隔壁的房間》(英語:The Room Next Door,西語:La habitación de al lado)。這部西班牙劇情片於 2024 年 9 月首映,改編自美國華裔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的小說《你在經歷些什麼》(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並由知名西班牙導演佩卓·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執導——這也是他首度挑戰英語長片。本片曾入選第 81 屆威尼斯影展主要競賽單元,最終獲得金獅獎的殊榮。            (《隔壁的房間》海報)     故事圍繞兩位多年未見的摯友——前戰地記者瑪莎與暢銷作家英格麗。瑪莎罹患末期癌症,決定在病情惡化前選擇安樂死,並請求英格麗陪伴她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面對死亡,英格麗起初充滿恐懼與抗拒,但在陪伴瑪莎的過程中,她逐漸理解並尊重好友的決定。這趟旅程不僅是瑪莎對生命的告別,也是英格麗的一場心靈洗禮,讓她重新思索生命、死亡與選擇的意義。    在全球影城的大銀幕上欣賞本片後,我內心深受觸動,意猶未盡,於是回家再次在小熒幕上重溫,並因此產生許多思考,想在此與大家分享討論。     生命自主與死亡選擇     電影以溫柔而深刻的方式探討死亡議題,並聚焦於個人對死亡的自主選擇。瑪莎決定以尊嚴的方式結束生命,這無疑觸及了人類長久以來對生命意義與尊嚴的思索。如今,「生死自主」已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議題,例如舉辦生前告別式,或如作家瓊瑤,選擇特定的方式為生命畫下句點。類似瑪莎這樣,選擇安樂死的案例,在華人社會較為罕見;印象中僅有前台視體育記者傳達仁曾赴瑞士安樂死,並成功實現他的願望。      (《隔壁的房間》電影截圖)     深厚友誼與最終陪伴     影片描繪了兩位知識女性之間深厚的友誼,以及陪伴在生命最後階段的珍貴意義。瑪莎與英格麗不僅是摯友,甚至曾與同一位男性有過情感關係,而這樣的過往並未動搖她們的情誼。當瑪莎決定離開人世,英格麗從震驚、不解,到最終選擇尊重與陪伴到底,這樣的過程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