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書序|《公羊的節日》:獨裁幽影下的人性書寫與歷史追問
在當代拉丁美洲文學的重要作品中,《公羊的節日》(La Fiesta del Chivo)不僅是一部歷史小說,更是一場深刻揭示權力暴行與人性崩解的文學探索。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在這本2000年出版的作品中,以冷峻而又充滿道德張力的筆觸,重構多米尼加共和國獨裁者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l Trujillo)政權最後的時光,展現一個極權體制如何滲透社會與個人生命的每個縫隙。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是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代表作除了《公羊的節日 The Feast of the Goat》(2000),還包括《城市與狗 The Time of the Hero》(1963)、《綠房子 The Green House》(1966)及《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 Captain Pantoja and the Special Service》(1973)等書,均以人性角度重現時代的陰影,深刻反映拉丁美洲的政治腐敗以及獨裁體制造成的生靈塗炭。 文學層面的建構:多重敘事與心理深描 《公羊的節日》採取了三條平行敘事策略:其一,為獨裁者特魯希略最後幾日的內心與行動,描寫其身為政治巨獸之脆弱與殘暴交織的晚景;其二,為參與暗殺行動的反抗軍成員對往昔的回憶,揭露獨裁政權下勇氣與恐懼交錯的選擇;其三,為多年後返回故鄉的女子烏拉妮亞(Urania Cabral),透過她的視角,讀者得以見證獨裁者死後仍在社會與家庭中遺留的傷痕。這種複式敘事不僅豐富了文本結構,更突顯記憶與歷史的主觀性。 略薩擅長心理描寫,特魯希略在小說中的形象不單是一名冷酷的暴君,更是一位對身體衰敗與權力流失深感恐懼的老人。他對性、暴力與控制的迷戀,與其內在的脆弱和孤寂形成強烈對比,使這位歷史人物在虛構中呈現更為複雜與人性化的面貌。這種人物建構的深度,也成為拉丁美洲後魔幻寫實主義時期小說的一大特色。 社會批判:創傷記憶與女性身分 烏拉妮亞的回返與自白揭示的不僅是個人的創傷,更是整個國族在極權壓迫下的集體創傷。小說中,父權社會與政治暴力緊密勾連,女性的身體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