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6, 2025的文章

切莫輕忽政治狂人的殘忍

圖片
    歷史絶非過往的故事,而是不斷重演的警告。每一個政治狂人的崛起,都伴隨著群眾的輕忽與遲鈍。我們不能再用「他應該不會那麼誇張吧」這種心態安慰自己。殘忍的行為,往往不是從一開始就暴力,而是從一點一滴的試探開始。如果我們總是後知後覺,其代價往往就是失去自由、生命,甚至整個社會的幸福。     千萬不能美化暴君     歷史上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等人,都不是一開始就滿手血腥。他們往往先贏得人民的信任,再慢慢收緊權力。當社會發現不對勁時,往往已經太遲。建議多看歷史故事,特別是極權體制如何興起、如何打壓異己,這是不遠的教訓,而是現下的警告。對任何以民族、宗教、階級為藉口,鼓動仇恨的言論,千萬要保持警覺。     他們都是精準的操控者     所謂「政治狂人」,也不一定精神異常。大多數是極度狡猾而且擅長操弄人心。他們清楚知道如何去製造恐懼、分化群體、鞏固權力。你不覺得他們危險,是因為他們太懂得包裝自己。當你發現某位領袖總是用「外部勢力正在迫害我們」來煽動支持者,或總是強調只有以他為核心才能拯救國家,那你就應該停下來思考:我們是不是正在被洗腦?     時刻警惕假新聞與媒體控制    政治狂人最擅長的一招就是控制資訊。不管是封鎖媒體、散布假消息、攻擊記者,都在製造資訊的不確定與混亂,讓人無法判斷真相。當真相變得模糊,人民就更容易依附權威。建議保持資訊素養。不要只看單一來源,多方查證。支持獨立媒體。學會辨認煽動性言論與操作性的謠言。     冷漠與沉默就是幫兇    很多人以為「政治很骯髒,我很不想碰」,那你中計了,當社會真的淪陷時,受害者不會挑人。你今天不關心政治,明天政治就會來找你。建議你多多參與公共討論、社會運動。投票是一種抵抗,發聲是一種力量。不要因為怕麻煩就選擇安靜,因為你沉默,他們會更囂張。     狂人的殘忍是可能發生的現實    我們不能總以為最壞的情況不會發生,只因為「那太誇張了」。歷史告訴我們,政治狂徒一旦權力失控,殘忍就是會發生,而且會施加到最無力的人。當代社會看似文明,但政治狂人的殘忍從來都沒消失,只是換了方式隱藏起來。我們能做的,不是恐...

慎選政論自媒體

圖片
    台灣社會的言論市場日益數位化,自媒體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以政論節目最為顯著。再因社會對立愈趨激烈,各種煽惑性與惡意誤導的言論也層出不窮。面對琳瑯滿目的政論頻道,閱聽人該如何智慧地選擇值得信賴、且具啟發性的節目,已成為現代公民無可迴避的課題。    固然,節目之選擇可以完全依據個人的偏好,但為避免自陷盲從與偏執,不宜單憑情感認同或話語風格,立即投入其網羅;反倒應該立足於理性,進行價值的辨識。以下從五項問題出發,試著提供一份建議,幫助大家作更智慧的選擇。     核心價值是否以公共利益為導向?    政論節目的根本使命,在於透過評論政治以彰顯真理、正義與公共福祉,而不是替特定階層或黨派利益代言。閱聽人應觀察該節目是否秉持誠實、尊重、多元包容的態度;是否努力呈現事實,而非沉溺於情緒煽動與立場攻擊。正如甘地所言:「真理即是上帝。」——選擇節目亦當如此,應重其是否立足於正直之道。     內容深度是否具備邏輯與資料支撐?    優質的政論節目應具備明確的主題與條理分明的論述,並以充分資料支持其觀點。閱聽人可深入觀察主持人或評論者是否有理有據、能否舉例論證,深入分析時局?而非僅止於空洞主觀評論或過度簡化複雜的議題。若節目僅流於譏諷對立、複誦流行語,其啟發性與可信度便大打折扣。     技術品質是否維持基本製作水準?    雖說內容為王,但技術層面的品質亦不容忽視。畫面穩定、音質清晰、剪輯合宜的節目,反映出製作團隊的專業態度與對閱聽人的基本尊重。反之,若節目製作粗糙雜亂,常干擾理解,或顯示出敷衍與草率的態度,也難以贏得信任。     傳播策略是否營造理性對話空間?     在社群媒體主導輿論的時代,政論節目若僅迎合情緒、鞏固同溫層,將加劇社會極化。值得推薦的節目應致力於拉開情緒張力,創造對話空間,而非鼓動仇恨與對立。閱聽人可觀察其是否鼓勵批判思考、容納異見、促進理性辯論,而非僅為某單一立場背書。     經營模式是否維持自主性與誠信?     節目的經營模式與財務來源,往往深度影響其言論自由與內容方向。閱聽人宜思考:節目是否公開其資金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