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4, 2025的文章

貓總是冷靜洞察

圖片
🎡貓言喵語 🎡Cat Lover Meows "Cats always know whether people like or dislike them. They do not always care enough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 Winifred Carriere 「貓總是知道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牠們。但牠們不總是會在乎。」——溫妮弗雷德·卡里埃爾    Winifred Carriere 是一位對熱愛貓咪又以園藝知識聞名於世的作家。她有兩本著作頗負盛名。其一是: Cats, 24 Hours a Day(《貓,一天 24 小時》 )其二是: An Easy Guide to Artificial Light Gardening for Pleasure and Profit,(《人造光園藝簡易指南,兼容樂趣和收益》)前者專注於貓的行為觀察與生活經驗,後者則探討如何運用人工光源進行室內園藝種植。她的名氣也許不如一些知名作家,但是她的文字充滿溫度,書寫得既實用又富於洞察力。    Carriere 這句話揭示一個有趣的觀點:貓能感知人類對牠們的情感,但不一定會有回應。她簡潔而深刻地道出貓的獨特個性,使得愛貓人心有戚戚焉。貓咪的確擁有敏銳的直覺,頗能察覺人類的情感,但是,牠們却不一定回應,完全取決於牠當下的心情。    這可與狗形成鮮明對比——狗往往更渴望取悅主人,更積極回應人的情緒;而貓咪則更顯得從容不迫,彷彿牠們獨處在自己的世界。    這種特質却正是許多愛貓人心儀貓咪的主因。貓咪總是優遊自在,顯得不在乎貓奴鏟屎倌,總是與人維持一種若既若離的平衡關係,既親近又保有獨立。牠們的行為充滿變數,有時冷淡,有時撒嬌,這種難以捉摸的魅力,反而使人更加好奇與充滿痴迷。    這句話除了描繪貓的個性,提示一種富於智慧的相處態度。我們也許無法強求貓按照我們的期待行動,因為牠們有自己的自主意志與情感。但我們能做的是觀察、理解,並尊重牠們的選擇。人貓関係如此,人際關係何嘗不然?        (小白.李建崑攝影)

愛貓的人,心最寬大

圖片
🎡貓言喵語 🎡Cat Lover Meows "People who love cats have some of the biggest hearts around." - Susan Easterly 「愛貓的人擁有最寬大的心。」——蘇珊·伊斯特利    蘇珊·伊斯特利(Susan Easterly)是一位專注於寵物護理的美國作家,享有盛譽,也屢獲殊榮,擔任《Cat Fancy》雜誌特約編輯。她曾參與編撰多本寵物照護書籍,撰寫了數百篇文章,特別關注年長貓咪的健康、營養與照護。     她的代表作是《Your Older Cat: A Complete Guide to Nutrition, Natural Health Remedies, and Veterinary Care》(暫譯《您的年長貓咪:營養、自然健康療法與獸醫照護全指南》),此書為飼主提供寶貴建議,幫助年老貓咪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身為資深愛貓人士,伊斯特利的生活充滿對動物的關愛。她目前住在俄勒岡州紐柏格市,與家人及六隻寵物共度美好時光,其中還包括兩隻年長的貓。她深信:愛貓人擁有最寬大的心,因為他們往往展現出非凡的包容、耐心與愛。    貓不同於狗,牠們天性獨立,不輕易屈服。愛貓人多半深諳此道,樂於尊重貓咪的個性,以耐心與理解建立關係。他們不會強求、也不占有,更願意欣賞靈魂自由之美。    愛貓人皆知,與貓咪建立信任必須耗費一段時光。貓咪的心性敏感多變,難以捉摸,懷著細膩而真摯的態度,才能贏得牠們至死不渝的信賴。愛貓人多半願意花費時間換取貓咪的安全感,他們的耐性與細膩,不僅體現在人貓相處上,也會反映在人際關係中。    此外,愛貓人士不僅關心自家貓咪,也多半會擴大惻隱之心,對一切流浪貓都心懷憐憫。他們提供庇護、醫療與食物,甚至積極投入救援,只為給這些無助的生命一個安身之所。這份無私的愛,正是寬大心靈最動人的體現。    貓的陪伴雖然無聲,卻深具撫慰力量。愛貓人最懂得享受這份寧靜,無需多言或刻意互動。他們的心境多半比較平和,能細膩感受情感的流動,因此,在人際關係中,就更顯溫柔與包容。    總之,愛貓人之所以擁有最寬大的心,是因為他們既...

美國國會通過《2025年終止強迫器官摘取法案》及《法輪功保護法案》

圖片
欣聞美國國會通過《2025年終止強迫器官摘取法案》(HR1503)以及《法輪功保護法案》(HR4132),堪稱是當代人權立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不僅僅是美國對自身價值的堅守,更是對全球人權事業的積極推動。這兩項法案的通過,彰顯了美國作為世界民主領袖,在維護基本人權、譴責反人類罪行方面的堅定立場。     這兩項法案以立法形式明確譴責強摘器官行為以及對信仰團體的迫害。強摘器官,尤其是針對法輪功學員、維吾爾族等良心犯的活摘行徑,已經被國際社會視為極度殘忍且違反基本人性的暴行。    美國國會全票通過相關法案,充分體現對受害群體的聲援與保護,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道德典範。這種以經濟制裁、簽證限制與刑事處罰等多重手段,對參與和縱容者施加壓力,將有效遏止此類罪行的蔓延。     這些法案的意義遠超國界。它們呼應了《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國際規範,強調每個人都應享有生命、自由與安全的基本權利。美國的立法行動,不僅將相關犯罪曝光於國際社會,也激勵其他民主國家思考並推動類似立法。     隨著國際間對強摘器官議題的認識加深,全球聯手抵制此類違法行為的動能將不斷增強。這種跨國合作與公民社會的推動,是現代人權運動不可或缺的力量。     當然,推動全球共識仍面臨不少挑戰——包括地緣政治、證據取得、執行層面的協調等。但美國以立法為先鋒,已為國際社會提供了行動範例。各國若能加強合作,強化資訊共享與執法協調,必能進一步壓縮強摘器官犯罪的生存空間。     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是支持人權、彰顯道德的展現,更是深化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共同維護普世價值的重要契機。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是:海外媒體沸沸揚揚地報導中共「活摘器官產業鍊」的消息,絶非空穴來風。     台灣作為亞洲的民主燈塔,理應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對人權的呼籲,強化自身醫療倫理,防止民眾淪為非法器官移植旅遊的受害者或共犯。這不僅符合台灣社會的正義追求,也能提升台灣於國際人權舞台上的能見度與發言權。     總之,《終止強迫器官摘取法案》與《法輪功保護法。案》是對人性尊嚴的堅定守護,是對反人類罪惡的有力反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