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簡介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成書於光緒十五年(1889),是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著作。這部書的誕生,有著豐富的時代背景與個人思想根源。康氏早在光緒五年(1879)便開始構思,歷經十年增訂,最終定稿於變法挫敗後。彼時,第一次上書光緒帝未果的康有為,正積極尋求以文化改革隱喻政治維新,而書法,成為他寄託理想的場域。

   他所提倡的碑學運動,既是對傳統帖學的挑戰,也象徵著對積弊沉痾的制度體制的批判。他承繼了阮元《北碑南帖論》與包世臣《藝舟雙楫》的論旨,卻更進一步,將碑學理論系統化、激進化,試圖推動一場文化革命。

    《廣藝舟雙楫》全書分六卷二十七章,其內容可分為三大體系。首先是書學史觀,康有為提出著名的「尊碑貶帖」論調,主張「碑學可興,帖學可廢」,並以公羊學「通三統」之說,構建書法演變的歷史階段──周秦為「統系」,以篆籀為主;漢魏為「主統」,以隸楷為主;唐宋為「偏統」,則衰微於帖學之中。這種進化論式的解釋方式,前所未有,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

    其次,在技法體系上,他建立了碑學的審美與操作標準。他提出「十美」說,如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中實等,並列舉「十六宗」碑刻範例,如《爨龍顏碑》《石門銘》等,作為學習典範。他對執筆法的闡述繼承並發展包世臣之說,強調用筆中鋒、力量平鋪,對後來的書法教學有深遠影響。

    第三是批評系統,他首創將歷代書家分為「神品」「妙品」等九等,並大膽貶抑董其昌、趙孟頫等帖學巨擘。他對《蘭亭序》的真偽持懷疑態度,認為是唐人摹本,這一觀點部分來自當時北碑真偽學的討論,但現今學界多持保留態度。

    在理論創新上,康有為不僅首次系統運用進化論解析書法史,還引入南北分派的地理學說,將北碑南帖之爭置於更廣闊的文化格局中。他的審美範式實現了由“柔媚”向「雄強」的轉移,尤其對北魏碑刻的重新發現,為晚清書壇注入全新視野。同時,他從執筆、用筆到結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碑學實踐體系,可謂重新建構書法技術論述的框架。

    《廣藝舟雙楫》的出版,引發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它點燃了晚清與民初的碑學創作高潮,啟發了于右任、沈曾植等書法大家,也推動了金石學由考證走向藝術實踐。當然,康氏之說亦引發不少爭議,包括對《蘭亭序》的誤判、對部分碑刻時代的考證錯誤,以及對帖學與唐楷的過度貶抑。此外,後世學者指出,康有為的書學理論中,時常滲透著政治隱喻,使其藝術主張帶有濃厚的維新色彩。

    現代學術界對此書的評價,多聚焦於其文化史意義與理論遺產。它體現了晚清知識分子“托古改制”的思維模式,也折射出西學東漸下傳統藝術的轉型焦慮。

    在理論上,它可視為今日「碑帖融合」主張的先聲,並對書法史研究方法論提供了啟示。版本方面,目前所見最早的刻本為光緒十七年(1891)萬木草堂刻本,日本中村不折於 1915 年所譯之日文版,更對東亞書壇產生重要影響。當時,康有為的弟子與同道如張裕釗等,亦是《廣藝舟雙楫》的重要傳播者,透過講學與書會,促成碑學思想的廣泛流布。

    值得一提的是,《廣藝舟雙楫》與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之間,形成跨時代的學術對話;它也啟發了白謙慎在「傅山研究」中的風格社會學分析,而當代學者叢文俊等人,則對其碑學體系提出再批判與反思。可以說,這部著作既是中國書法理論的里程碑,也是理解晚清文化轉型的關鍵文本。它激進的改革主張與深刻的內在矛盾,構成了中國藝術理論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獨特案例。當代研究更強調將之置於新文化史視野下,探究藝術話語與社會變革之間的複雜互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在演算法的縫隙寫字

許成鋼教授《制度基因》新書簡介

藝林擷英|開創奇幻電影新紀元的《魔戒》三部曲 —— 電影藝術的極致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