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媒體素養與數位政治宣傳的挑戰

    當此數位時代,社群媒體與演算法的普及深刻改變了資訊傳播的生態,尤其是對那些正處於價值觀與自我認知形塑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影響尤為深遠。

   政治宣傳手法借助演算法與社群媒體的滲透力,潛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對世界的認知。若缺乏足夠的媒體素養,青少年容易成為「演算法操控下的被動接收者」。

   因此,培養青少年成為具備批判性思考與數位公民責任感的「資訊解讀者」,成為當務之急。

   本文試圖從青少年媒體素養教育與當代政治宣傳的數位操控手法兩個面向,探討如何為「演算法世代」建構堅實的資訊防護網。

    一、青少年的媒體素養教育:為「演算法世代」打底為何特別重要?

   青少年是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Instagram、YouTube、TikTok 等平台不僅是他們的娛樂來源,也是主要資訊管道。然而,青少年普遍缺乏辨別資訊真偽與背後意圖的能力,容易受到演算法驅動的內容影響,陷入偏見或誤導的資訊環境。媒體素養教育因此成為幫助青少年理解數位世界運作邏輯、培養自主判斷力的關鍵。其教育內容至少應該涵蓋:

    • 認識演算法的影響力

    青少年需要理解,社群平台推送的內容並非「世界的真貌」,而是基於用戶行為(如點擊、停留時間)量身打造的「個人化推薦」。這些推薦容易形成「資訊泡泡」,限制視野並強化單一觀點。教育應透過案例讓學生認識演算法如何塑造他們的數位體驗。

    • 學會查證與批判性思考

    提供實用的事實查核工具,如台灣的 MyGoPen 或 Cofacts,教導學生如何驗證資訊來源的可信度。同時,引導他們分析圖文內容的修辭策略,例如恐懼訴求、群體認同或敵我分化的手法。鼓勵學生養成質疑習慣,問自己:「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我要相信?」

    • 模擬與討論練習

    透過情境模擬,讓學生體驗資訊混亂的情境,例如模擬選舉期間的假新聞流傳或社群媒體上的爭議話題。這樣的實作練習有助於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批判性思考,學會辨識並應對複雜的資訊挑戰。

    • 數位公民責任與倫理

    媒體素養不僅是「不被騙」,還應培養青少年對自己網路行為的責任感。教育應強調網路發言的影響力,鼓勵同理心與倫理意識,讓青少年成為負責任的數位公民。

    二、政治宣傳的操控手法:數位時代的「煽動術」

    與傳統政治宣傳相比,當代手法更倚重演算法與社群媒體的精準滲透,針對青少年這一群體的影響尤其顯著。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數位操控技術:

    • 情緒激化(Emotional Amplification)

    政治宣傳常利用極端言論、憤怒、恐懼或仇恨來激發用戶反應。演算法偏好這類「引戰內容」,因為它能提高互動率,進而擴大傳播範圍。青少年因情緒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被此類內容吸引並迅速分享。

    • 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社群平台傾向推送與用戶立場相近的內容,讓青少年長期暴露於單一觀點,強化偏見與對立情緒。這種「回音室」效應使他們難以接觸多元視角,進而影響價值觀的形塑。

    • 深偽技術與造假圖文

   AI 技術的進步使得深偽影片(deepfake)與假截圖的製作成本大幅降低。這些造假內容可用來攻擊政敵或誤導輿論,青少年若缺乏辨識能力,可能無意中成為錯誤資訊的傳播者。

    • 模因政治與幽默偽裝

    政治宣傳常透過迷因(meme)或搞笑內容包裝意識形態,表面看似無害,實則潛移默化地影響政治立場。這種手法對青少年尤其有效,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幽默與流行文化吸引。

    培養數位時代的批判公民

    青少年若缺乏媒體素養,極易在數位時代淪為被動的資訊消費者,受演算法與政治宣傳的操控。媒體素養教育不僅要教導他們辨別假新聞,更要讓他們理解資訊背後的運作邏輯,學會主動探索多元觀點,並勇於質疑權力話語。

   透過系統性的教育與實踐,青少年可以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數位公民」,在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與自主,為民主社會的未來奠定基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在演算法的縫隙寫字

許成鋼教授《制度基因》新書簡介

藝林擷英|開創奇幻電影新紀元的《魔戒》三部曲 —— 電影藝術的極致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