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之戰:從超限戰看台灣社會的國安意識
當今世局風雲詭譎,戰爭的樣貌早已不再限於兵戎相見。正如我們所知,越是悄悄進行的行動,往往越具顛覆性與破壞力;其中所謂「超限戰」(Unrestricted Warfare)一詞,即為我們理解當代複合式威脅的關鍵。
此一觀念最早見於1999年,由中國解放軍軍官喬良與王湘穗共同撰寫的《超限戰》一書。書中直言,面對美國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展現的高科技軍事壓倒性優勢,中方若固守傳統軍事思維,將無法與之抗衡。於是,他們主張打破戰爭與和平、軍事與非軍事之界線,將經濟、文化、資訊、法律、心理等諸多領域皆納入戰場,以無形方式進行對抗。
此理論深受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啟發,又結合當代科技與全球化條件,形成一套全方位、隱形滲透的戰略思維。
這樣的戰法之「可怕」,不在於聲勢浩大,而在於潛移默化、難以察覺。一如網路資訊戰與輿論操控,透過假訊息、社群平台與演算法推薦,挑動社會內部矛盾,擾亂人心與共識;又如經濟滲透與依賴陷阱,藉由資金與貿易手段,讓一國逐漸喪失經濟自主;更有文化與心理戰,透過影視娛樂、教育交流,甚至學術贊助,長期滲透價值觀,使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對方靠攏;乃至法律戰與科技攻擊,如操縱國際仲裁、發動駭客行動、竊取機密技術……皆為超限戰的多樣樣貌,其共同特徵,皆在於「悄悄進行」,但後果深遠。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限戰手段並非假設性的可能性,而是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們周遭。近年來,台灣不斷遭遇大規模假訊息攻擊,選舉期間更屢見深偽影像(deepfake)、匿名操作社群媒體帳號、境外資訊戰團隊製造分化等案例。
某些以學術交流、城市合作為名的倡議,亦可能隱含政治目的,甚至試圖形塑特定敘事方向。此種手法表面溫和友善,實則具備深遠戰略意圖。這正是超限戰之所以難以應對之處:它往往在對方尚未警覺之際,已埋下動搖根基的種子。
面對此等挑戰,台灣若仍以傳統軍事防禦為主軸,恐難以應對當代威脅之全貌。我們需要一套跨領域的整體防衛思維,從資訊安全、經濟政策、文化主權、科技創新乃至全民心理素質多方面同步建構防線。
舉例而言,在資訊安全與認知作戰方面,台灣可參考愛沙尼亞經驗,設立跨部門應變機制,結合政府、民間與媒體力量,共同抵禦假訊息與輿論操控;同時推動媒體素養教育,讓全民具備判讀與防禦的能力。
經濟方面,台灣應持續推動市場多元化,減少對單一國家的依賴,並確保關鍵產業(如半導體、生醫科技等)的自主性。台積電赴美日設廠,即為降低風險、強化供應鏈彈性之具體實踐。在文化層面,我們應善用台灣影視、音樂、美食與生活風格之吸引力,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強化國際能見度,並抵禦意識形態滲透與文化孤立化壓力。
至於科技防禦方面,網路安全與創新研發為兩大支柱。台灣可借鏡以色列模式,強化軍民科技合作機制,投入AI、量子科技、資安防禦等關鍵領域,以維持戰略科技優勢。此外,最根本的,仍是全民防禦意識之培養。
超限戰不只針對軍人或決策者,而是將整個社會視為目標。因此,我們每一位市民、每一個專業群體皆可能成為防線的一部分——教師如何教導資訊判讀,工程師如何設計資安機制,藝文工作者如何維持創作自主,地方政府如何因應異常資金與合作提案,無不環環相扣。
這是一場無聲的戰爭,也是一場關乎台灣整體社會韌性的長期拉鋸。我們不能被動等待下一次危機發生,而應主動培養辨識、應變與團結的能力。
唯有全民參與、橫向聯繫、縱深布局,方能在悄然無形的攻勢中守住台灣這座島嶼的核心價值——自由、民主與生活方式。若能洞察其形、備其無聲、固其本根,則即使身處暗流之中,我們亦能安然立足,不墜其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