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靜思筆記|從誤引名言看刻板描寫與文化理解

圖片
    近年來,中文網路時有流傳一段據稱出自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話語:「這是一群無意識的民族,勤勞像馬,順從像羊,沒有痛苦的意識,也沒有快樂的火花。」可謂言辭激烈,語氣鄙夷,對中國人之民族性格作出帶有強烈貶義的總結。    然而,細加查證可知,此語並非出自愛因斯坦之原話,而是後人根據其1922–1923年亞洲旅行期間日記中對於中國觀察的片段,加以改寫或過度延伸之結果。     誠如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於2018年出版之《愛因斯坦的旅行日記:遠東、巴勒斯坦與西班牙,1922–1923》所錄,愛因斯坦於訪華期間,於私人日記中確曾流露出對中國社會的不解乃至批評。    其筆下描述中國人「像牛馬一樣工作,卻不顯露痛苦」,又謂街道「骯髒」、「混亂」,人民「遲鈍」、「群體性強」,皆反映出當時歐洲知識分子面對東方社會時常有的文化優越感與刻板視角。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語句屬於私人筆記,原非供公眾流傳,惟其出版後,自難避免成為評論依據。     至於「勤勞如馬、順從如羊」之說,並未見於愛因斯坦日記,亦未在其公開演講、通信或其他語錄中出現。可知此段話語應為後人根據其部分觀點,抽取意象、誇飾增義而得,並非愛因斯坦之原話。此類錯置與誤引,實為當代社會媒體文化中屢見不鮮之現象,尤其冠上「名人語錄」之後,更是加速傳播,值得持謹慎態度加以分辨。     若進一步審視這類言論背後折射出來的文化圖像,不難發現,其根源往往來自一種單向的「文明論述」:西方人作為觀察者,東方人則成為被審視、被歸類、被簡化之對象。「無意識」、「勤勞」、「順從」等詞語,皆未能展現中國社會的多元面貌與歷史脈絡,反而容易鞏固文化偏見與自我優越感。若以此類評價為基礎推演當今中國民族的性格,無異以管窺天;既無助於跨文化間的理解,更阻礙了平等對話之可能。     歷史早已證明,中國人並非無意識的順民,更非缺乏批判與創造精神。自清末維新、辛亥革命以降,無數志士仁人奔走呼號,期圖救亡圖存;至1919年五四運動,更高舉「民主」與「科學」大旗,提出「思想解放」、「打倒舊禮教」、「我手寫我口」等現代啟蒙主張,其聲量之高昂、精神之熾烈,絕非「順從如羊」所能涵蓋。    隨後數十年間,無論是反殖民...

數位生活|從《太空船編年史:超高清的星際旅程》看數位影像中的未來想像

圖片
     🎥 《太空船編年史:超高清的星際旅程》 一段不需發射的太空旅行——沉浸於4K HDR的銀河與星雲畫面,搭配悠緩氛圍音樂,讓你在影像中遨遊宇宙。是放鬆、冥想、閱讀、工作的絕佳背景,更是一種數位時代的宇宙8凝視與心靈遙想。     ✍️ 延伸閱讀:我寫了一篇較深入的導讀文章,從影像美學、太空文化史與數位冥想趨勢三方面切入。有興趣的文友歡迎點閱留言,交流觀後感!     在日常的數位瀏覽之間,偶然點開一則YouTube影片——《太空船編年史:超高清的星際旅程》(Spaceship Chronicles: Interstellar Journeys in Ultra HD),彷彿踏入了一場無需啓動火箭引擎的星際漫遊。    全片以4K HDR的極致畫質展現星際景觀,從銀河的深邃弧面,到星雲的彩色旋渦,再到若隱若現的星座構圖,每一幀畫面都仿若科幻電影中的宇宙場景,但這些圖像同時根植於天文攝影與數位視效的交匯處,游走於真實與虛構之間。     影片搭配恰到好處的環境音樂與太空氛圍聲效,使觀者在視覺漫遊之餘,也能沉浸於一種聲音化的寂靜與浩瀚之中。這種設計,不僅是一場視覺奇觀,更成為許多人用以放鬆、冥想甚至專注學習的數位背景——宛如宇宙本身化為一種新形式的「環境敘事」。     影像美學:宇宙的色彩與構圖語言     此類高畫質影片之所以令人屏息,在於它重構了「宇宙」的觀看方式。星雲不再是模糊的光點,而是猶如印象派畫布般的流動顏色;銀河不再是抽象符號,而是擁有結構、紋理與空間感的天體網絡。     這些視覺語言背後,有精準的演算法驅動,也有數位藝術家對於「宇宙美學」的再創造——其中不乏受到霍金《時間簡史》的內容設計、電影《星際效應》的視覺特效、乃至James Webb太空望遠鏡影像的深層影響。     太空文化史:從占星術到虛擬星艦     太空在文化史上從來就不只限於天文範疇。從古代中國的星宿系統、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到20世紀以降的太空競賽與登月敘事,太空始終是投射人類精神欲望與政治科技競爭的舞台。     如今,《太空船編年史》所展現的,是一...

書評書序|《公羊的節日》:獨裁幽影下的人性書寫與歷史追問

圖片
    在當代拉丁美洲文學的重要作品中,《公羊的節日》(La Fiesta del Chivo)不僅是一部歷史小說,更是一場深刻揭示權力暴行與人性崩解的文學探索。    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在這本2000年出版的作品中,以冷峻而又充滿道德張力的筆觸,重構多米尼加共和國獨裁者拉斐爾·特魯希略(Rafael Trujillo)政權最後的時光,展現一個極權體制如何滲透社會與個人生命的每個縫隙。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是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代表作除了《公羊的節日 The Feast of the Goat》(2000),還包括《城市與狗 The Time of the Hero》(1963)、《綠房子 The Green House》(1966)及《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 Captain Pantoja and the Special Service》(1973)等書,均以人性角度重現時代的陰影,深刻反映拉丁美洲的政治腐敗以及獨裁體制造成的生靈塗炭。     文學層面的建構:多重敘事與心理深描     《公羊的節日》採取了三條平行敘事策略:其一,為獨裁者特魯希略最後幾日的內心與行動,描寫其身為政治巨獸之脆弱與殘暴交織的晚景;其二,為參與暗殺行動的反抗軍成員對往昔的回憶,揭露獨裁政權下勇氣與恐懼交錯的選擇;其三,為多年後返回故鄉的女子烏拉妮亞(Urania Cabral),透過她的視角,讀者得以見證獨裁者死後仍在社會與家庭中遺留的傷痕。這種複式敘事不僅豐富了文本結構,更突顯記憶與歷史的主觀性。     略薩擅長心理描寫,特魯希略在小說中的形象不單是一名冷酷的暴君,更是一位對身體衰敗與權力流失深感恐懼的老人。他對性、暴力與控制的迷戀,與其內在的脆弱和孤寂形成強烈對比,使這位歷史人物在虛構中呈現更為複雜與人性化的面貌。這種人物建構的深度,也成為拉丁美洲後魔幻寫實主義時期小說的一大特色。     社會批判:創傷記憶與女性身分     烏拉妮亞的回返與自白揭示的不僅是個人的創傷,更是整個國族在極權壓迫下的集體創傷。小說中,父權社會與政治暴力緊密勾連,女性的身體與...

靜思筆記|語言之外的溫度:從梅拉賓法則談起

圖片
我們在與人交談時,究竟是「說了什麼」比較重要,還是「怎麼說」更能打動人心?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爾伯特.梅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1971年曾提出一項影響深遠的溝通理論:在人際溝通中,語言內容僅佔整體訊息的7%;語音語調與音量等聽覺因素則佔38%;而最具影響力的,竟是來自面部表情、身體動作、眼神交流等視覺訊息,佔高達55%。也就是說,在傳遞情緒與態度時,非語言訊號往往比語言本身更具說服力。     這項結論或許令人驚訝,但當我們回顧那些刻骨銘心的人際互動時,便不難體會:真正觸動我們的,往往不是一句話的字面,而是說話當下流露的語氣、神情與氛圍。     親密關係的真實觸感     有時,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沒事」,若搭配平靜語調與安穩眼神,便可使人安心;反之,即便話語再堅強,若聲音微顫、眼神閃爍,也會讓人察覺內心的不安。愛的語言,不只存在於言詞中,更蘊藏在一個凝視、一個擁抱、一聲嘆息之內。真正的親密,往往來自這些無聲的互動。     職場溝通的信任感     在工作場域中,語言之外的表達尤為關鍵。領導者的一句指示,若語氣和緩、態度誠懇,即使再簡短,也能展現尊重與信任;而若語調冰冷、姿態高傲,即使語句充滿禮貌,也可能讓人感受到壓迫與距離。有效的溝通,不僅在於言詞清楚,更在於態度真誠。     教育現場的情感傳遞     在教育情境中,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的語氣,常比千言萬語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師生之間的信任與理解,往往源自這些非語言的回應。語調是否親切、眼神是否專注、姿態是否開放,決定了學生是否願意發問、是否感到被尊重。     初次見面的第一印象     在陌生人之間的初次互動中,非語言訊號往往決定了第一印象的好壞。一句簡單的問候,若帶著自信的眼神與友善的笑容,便能瞬間拉近距離;反之,即使語言得體,若神情冷漠,仍可能讓人退卻。所謂「印象管理」,不只是言辭修飾,更是一種態度的展現。     數位溝通的失落與補償     在現今高度依賴文字訊息與線上互動的時代,非語言訊號往往被壓縮、忽略,導致誤解與疏離日增。一則簡訊中的「好」字,究竟是答...

數位生活|數位時代如何不被資訊吞噬,反成為主體

圖片
    處在當今這個數位時代,我們的生活深深嵌在由智能手機與互聯網所構築的龐大資訊網絡中之中。從早晨醒來查看通知、閱讀新聞,到日常的社交互動、工作協調與娛樂消遣,我們的目光幾乎無時無刻不鎖定在手機螢幕上。     透過這小小的數位窗口,世界的樣貌被重新編碼與呈現。然而,這片看似無遠弗屆的信息海洋,卻同時暗藏虛實難辨的危機與挑戰。     首先,我們必須正視「資訊過載」與「真偽難辨」所帶來的深層困境。 在網路演算法不斷優化的推播機制下,人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常常是經過個人化過濾的結果,使我們落入所謂的「同溫層」(echo chamber)與「過濾泡泡」(filter bubble)。    這種現象不僅削弱了我們的認知廣度,也讓偏見與錯誤資訊更易滋長。因此,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媒體識讀能力,已不再是專業記者或學者的責任,而是每一位公民的必修課題。    正如古人所言:「眼見未必為實,耳聞亦不足憑。」在這樣一個資訊充斥的時代,我們更需透過多角度、多來源的交叉驗證,提升判讀與分析能力,避免成為輿論操弄的受害者。     其次,值得深思的是,「資訊即力量」的命題在當前語境中已出現轉化。 我們所處的,不僅是一個資訊垂手可得的年代,更是個體如何理解、轉化與運用資訊來主導自身命運的新時代。    知識的掌握已不再是少數菁英的特權,而是每個人都可能參與、創造與影響的公共資源。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資訊的廣度與速度,更需要深度的洞察力與整合能力,將零碎的資料拼組為意義,進而引導行動與決策。     再者,隨著Web3與區塊鏈等去中心化技術的興起,整個社會的資訊結構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的重構。 數位資產、去信任機制、智能合約,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等概念,不僅顛覆了傳統權力分配的方式,也為個體參與公共治理與資源分配開啟了新的可能。    然而, 這場技術革命所引發的倫理問題也日益浮現:數據的使用與保護如何界定?人工智慧在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剝奪了人的主體性與責任?我們是否正在無意中建立一種缺乏人文關懷與反思的技術邏輯?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能單靠技術專家提供,倫理的思辨必須成為整個社會公共討...

在演算法的縫隙寫字

圖片
    沒有人真正計算過,一個句子的寫定究竟耗費多少分秒?我們總在深夜裡,反覆接住那些從指間滑落的字詞,像在宇宙微塵中接住閃爍的寶石。     數位海洋每日漲潮三千次,我們的段落尚未靠岸就已沖散。演算法是嶄新的文體評審,按讚數是當代的平仄格律,而我們持續固執地用注音輸入,寫著不合時宜的十四行詩。     有時整座城市靜悄,唯獨鍵盤敲擊聲在書房牆壁彈跳,最後落回腳邊。我們把修改了七次的隱喻埋進第三段,就像在沙灘埋下時間膠囊——內心却清楚知道:下次漲潮,就會消失。     然而某些時刻,螢幕藍光會突然變成篝火。當某個陌生人在轉角段落留下腳踪,當某個失眠的靈魂在句號處點點頭;我們所有被折疊的晨昏,就突然有了重量!     我們終究學會用寂寞校稿。每個刪除的贅字都是捨去的盔甲;每個留白,都是呼吸的縫隙。在這場沒有終點的文字馬拉松,每個堅持寫作的人,都是孤.膽.英.雄!     於是繼續寫,繼續寫,寫到天荒地老,寫到標點符號長出根系,寫到廢棄的檔案夾都開出無名之花;我們用未被搜尋引擎收錄的倔強,在伺服器的夾層中,奮力建造一艘文.字.方.舟。

影史經典《刺激1995》(《蕭申克的救贖》)——在希望中越獄,在黑暗中得自由

圖片
    多年以前,我在中國大陸的某個網站訂閱電影資源,意外獲得IMDb評選出的〔影史Top 250〕電影下載合集。這250部經典作品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寶藏,有空便重看其中一兩部,而最令我難以忘懷、反覆觀看的,仍是那部永遠穩居榜首的傳奇:《1995.刺激》,又譯《蕭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這不只是一部越獄電影,更是一首關於希望、自由、友誼與救贖的詩。     在絕望之地,種下希望     故事主角安迪·杜佛蘭(Andy Dufresne,由蒂姆·羅賓斯飾演)原是一名銀行家,卻因被誤控謀殺妻子及其情人而鍛入蕭申克監獄。在那座壓抑而腐敗的牢籠中,他結識了另一位關鍵角色——由摩根·弗里曼飾演的Red(Ellis Boyd Redding)。兩人逐漸建立深厚情誼,成為彼此的支撐。     安迪並非典型的「英雄」,他不激烈、不反抗,卻以堅定不移的耐心與聰慧,在冷酷制度裡靜靜扎根。他幫獄警報稅、替典獄長處理帳目、創建獄中圖書館,靠著腦袋和人格贏得信任,也悄悄鋪設逃生之路。     他用一把小鶴嘴鋤,花了近二十年鑿出自由的通道,並以智者般的布局,揭發典獄長的貪污罪行。最後在墨西哥展開新生,與獲假釋的Red再會於海邊。     經典台詞,道出生死哲理     片中兩句台詞,令人銘記: 1.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而美好的事物永不凋零。 2.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要麼忙著活下去,要麼等著死去。     這兩句話直擊人生的核心選擇:你是選擇繼續掙扎前行,還是任由命運吞沒?安迪選擇前者,也讓觀眾在精神上與他同步,從被囚困的絕境中看見可能。     從基度山到蕭申克:經典致敬與精神延續     這部電影明顯受到《基度山恩仇記》(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的影...